一个人的朝圣——陈筱钰的芝大之行

发布时间:2018-11-01浏览次数:649

一、我与芝大

芝加哥大学是以严谨学术闻名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伟岸的,美国大学排名前五,常青藤联盟,拥有多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学者,在众多人文社科领域均开创了“芝加哥学派”,是众多学子心目当中的学术圣地。

(一)关于课程和教师

我对芝大的“严谨学风”早有耳闻,然而切身感受下来还是吃惊不小。起先,第一周的课程倒还能够应付,第二周开始,课程安排变成了上午量化分析、下午编程,这不禁让我回忆起大一下学期被高数和线性代数支配的恐惧。原以为暑校可以稍微轻松一些,可实际情况是,许多晚上大家为了跟上课程进度、完成课程作业,跟小组成员一起“挑灯夜战”。在芝大,优秀的人太多,但是大家都很低调,在这里学习才是最好的发泄方式,草坪上、咖啡厅、长椅上都是对着电脑和书本埋头刻苦的学生,图书馆也是昼夜通明。

与国内的教学制度不同,美国的课堂更注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每个课程日的下午还有专门的TA(Teaching Assistant Hours,学生们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助教获取帮助。美国高校的课程要求要比国内高出很多,课堂上对学生的考勤也是非常严格。虽然课堂上老师会营造相对宽松的讨论氛围,但课后仍会采用多种手法来督促我们学习,譬如动辄五十页的阅读材料和每周两到三次的实践任务,这样每天重复的高强度训练让我们苦不堪言又获益匪浅。

教授对学生们提出的任何意见和想法都很用心,有同学在闲聊时提到希望能够有机会见到《国家为什么失败》的作者詹姆斯·A.·罗宾逊,结果教授真的在某天下课后请到了这位传说中“离诺贝尔奖很近”的作者。去年我还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了《国家为什么失败》这本书,现在可以当面见到作者本人,感觉奇妙又惊喜。当然,也会有些风格独特的老师,比如专业英语课的Shane,他给我们分享收录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在不同年代的代表音乐的有趣网站,跟我讨论阿兰·摩尔漫画作品,其活泼程度怎么看也不符合语言学学者的固有形象。

(二)上外给予我的自信

在芝大专业英语的学习中面对学术论文写作和商务英语等课程,尽管国内其他院校的学生较少接触,但我学起来是毫无压力,因为我在本科和硕士期间都有在课堂上经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上外在专注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语言和国际化的环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优势,我几乎不需要专门做什么转变,很快就适应了全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次学习也使我意识到学院教育理念的前瞻性,例如学院开设了金融数据挖掘与R应用课程,鼓励学生在金融数据领域进行探索,还在2017年举办了上海“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区域金融研究”研究生暑期学校,向大家分享金融领域的前沿动态。原本只是纯粹因为好奇参加这些课程,从芝加哥回来之后,我又把这些课程的资料翻出来重新复习了一下,果然有了不同的理解和体会。

(三)毕业典礼上的感悟

结业典礼上,教授对我们提出了一些未来的期望。第一点是要“argue at intellectual level”,他说他希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思考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能从事实和逻辑出发,而不是仅会表达“我认为”和“我觉得”,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有批判性思维,离理性判断更近一步。第二点是要“backed up by data”,他指出类比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释方式(虽然大家经常使用),因为用类比阐述观点经常会存在不准确的问题。

二、我与芝加哥

芝加哥对我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芝加哥,之前只是简短的停留,我对芝加哥的印象也仅剩厚底披萨和千禧公园的“大豆子”。这次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好好体验了芝加哥的生活和文化。

趁着周末,我从芝大出来顺着密歇根湖边的步道徒步走到市中心,从正午时分走到夜幕降临,一路上看到紧张激烈的棒球比赛,看到庄严肃穆的纪念石碑,看到载歌载舞参加派对的黑人朋友,看到其乐融融的家庭野炊,感觉生活仿佛理应是这样,于是内心变得非常平和。

美国的文化是较为开放和理性的文化,在我接触了芝大的老师、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后,我才发现美国人的本质内敛,宽容,工作认真,富有工作精神,遵守公共秩序,承担社会义务,同时强调自我权益的维护。

 

三、我与自己

当代社会每个人和每个组织“身后都有一条长长的尾巴”,看清了这些长长的数据“尾巴”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而我在理解和处理数据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实在很欠缺。我非常珍惜这次作为交流学者参加芝加哥大学项目的机会,我感到非常幸运,也很欣慰于自己的勇气,金融行业不少秋招提前批都是从暑期实习生中选拔,同学们也都大多忙于暑期实习,但一向以工作为主要目标的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尽力抓住这次项目的机会,好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

基于以上的种种感悟,我把这次项目经历总结为一次“一个人的朝圣”,朝着更前沿的学术、更广阔的世界和更真实的自己。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 陈筱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