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24-08-26浏览次数:10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国际金融贸易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就业“一把手”工程,充分结合市场多变环境和学生多元需求,全力构建“就业育人为核心、就业需求为导向、就业平台为基础、就业资源为保障”的就业工作体系,多方联动、通力合作,实现了2023届毕业生高质量、高水平就业。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共160人,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49人,会计学专业67人,金融学专业44人。从生源地分类看,上海生源45人,非上海生源115人,非上海生源占比71.88%;从性别分类来看,男生41人,女生119人,男女比约为1:3。

二、毕业生去向整体情况

截至2023年9月30日,2023届毕业生共有160人,已落实就业去向159人,就业率为99.38%。其中53人与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协议,占比33.13%,7人签订合同,占比4.38%;   39人出国留学,占比24.38%;31人考取研究生,占比19.38;2 人考取第二学士学位,占比1.25%。各专业去向情况如下:

1.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共有毕业生49人,其中17人签约就业,签约率为34.69%;10人出国留学,占比为20.41%;9人考取研究生,占比为18.37%;1人考取第二学士学位,占比2.04%。

2.会计学

会计学专业共有毕业生67人,其中25人签约就业,签约率为37.31%;15人出国留学,占比为22.39%;13人考取研究生,占比达19.4%。

3.金融学

金融学专业共有毕业生44人,其中11人签约就业,签约率为25%;14人出国留学,占比为31.8%;9人考取研究生,占比为20.45%;1人考取第二学士学位,占比2.27%。

三、毕业去向具体情况

(一)出国(境)情况

2023届本科毕业生共有39人成功申请到国(境)外高校硕士项目,占毕业生总人数24.38%。从录取学校情况来看,多位学生获得名校录取通知书,体现了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突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从去向地区来看,受学制和学费的影响,学生选择前往中国香港、欧洲地区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同学较多,申请学校中欧洲大陆地区的学校较往年有较大的提升,整体地区分布多元化进一步显现。(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2023届本科生毕业生出国(境)地区情况统计

去往国家(地区)

人数

中国香港

11

英国

7

法国

7

美国

6

澳大利亚

2

新加坡

1

加拿大

1

瑞典

1

瑞士

1

荷兰

1

韩国

1

从录取学校来看其中不乏世界顶尖名校,充分表明国际一流高校对我院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认可和肯定。(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2023届本科生毕业生出国(境)学校情况统计

去往国家(地区)

录取学校情况

录取专业

中国香港

香港大学(1人)、香港中文大学(4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3人)、香港理工大学(2人)、香港城市大学(1人)

会计学(2人)、信息管理和商业分析(1人)、会计和金融分析(1人)、商业分析(1人)管理学(1人)、国际关系(1人)、全球政治经济学(1人)、商业管理(1人)、信息科学管理(1人)、国际关系(1人)

英国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人)、伦敦大学学院(1人)、曼彻斯特大学(1人)、爱丁堡大学(1人)、布里斯托大学(1人)、南安普顿大学(1人)

管理与战略(1人)、风险与财务(1人)、统计与数据科学(1人)、商业项目管理(1人)、责任金融与另类资产(1人)、社会研究(1人)、市场营销(1人)

法国

埃塞克商学院(4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1人)、北方高等商学院(1人)、里昂商学院(1人)

管理学(5人)、国际商务与管理学(1人)、金融学(1人)

美国

纽约大学(2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人)、哥伦比亚大学(1人)

数据分析与商业计算(1人)、金融学(1人)、财务规划(1人)、公共管理(1人)、应用经济(1人)、应用分析(1人)

澳大利亚

悉尼大学(1人)、西澳大学(1人)

商业数据分析(1人)、会计(1人)

新加坡

新加坡国立大学(1人)

经济学(1人)

加拿大

滑铁卢大学(1人)

经济学(1人)

瑞士

苏黎世大学(1人)

经济管理(1人)

瑞典

斯德哥尔摩大学(1人)

信息安全(1人)

荷兰

阿姆斯特丹大学(1人)

财务会计(1人)

韩国

延世大学(1人)

国际学(国际贸易金融方向)(1人)

(二)国内升学情况

2023届本科毕业生共有31人通过推免、统考等方式,选择继续在国内读研深造,占毕业生总人数19.38%。推免保送19人,占国内升学人数的61.29%;全国统考12人,占国内升学人数的38.71%。其中12人去往985院校,17人去往211院校,详细的学校和专业情况详见下表。

录取学校

录取人数

专业分布

上海外国语大学

8

金融学(3人)、金融(2人)、国际贸易学(1人)、统计学(1人)、法律(非法学)(1人)

华东师范大学

4

金融(2人)、会计(1人)、教育学(1人)

上海财经大学

4

国际商务(2人)、金融(1人)、会计(1人)

中国人民大学

1

农业经济学

复旦大学

1

应用心理学

浙江大学

1

金融

南京大学

1

国际商务

武汉大学

1

法律(非法学)

厦门大学

1

会计

北京理工大学

1

法律(非法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1

会计

中央财经大学

1

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

金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

金融

西南财经大学

1

国际商务

西南交通大学

1

会计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1

会计

北京物资学院

1

金融

(三)就业流向情况

截至2023年9月30日,2023届160名本科毕业生中,有60位学生直接就业,其中53人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占比88.33%;7人与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合同,占比11.67%。

从分布地域来看,47名学生选择在上海就业,所占比重最大,占签约人数的78.33%。毕业生回生源地及外地就业13人,包括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广西、陕西等地,占比为21.67%。

从单位性质来看,有55名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书或就业合同,占签约人数的91.67%。(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2023届本科生签约单位性质情况

单位性质

人数

占签约人数比例

党政机关

4

6.67%

国有企业

9

15%

三资企业

29

48.33%

中小企业

6

10%

科研助理

2

3.33%

民营及其他类型企业

9

15%

中等、初等教育单位

1

1.67%

从行业分布来看,商业服务业、货币金融服务和其他金融业,是我院本科生签约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行业领先的信息技术公司、金融服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2023届本科生签约行业情况

行业类别

签约人数

占签约就业人数比

商务服务业

21

35%

货币金融服务

6

10%

国家机构

4

6.67%

货币市场服务

3

5%

保险业

3

5%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3

5%

零售业

3

5%

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

2

3.33%

教育

2

3.33%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2

3.33%

其他服务业

2

3.33%

其他制造业

2

3.3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

1.67%

批发业

1

1.67%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

1.67%

汽车制造业

1

1.67%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

1.67%

娱乐业

1

1.67%

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

1

1.67%

今年录用我院本科生毕业生的单位主要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各大证券基金管理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上海银行、联合利华服务(合肥)有限公司、华宝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等。

四、用人单位走访情况

为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学院与企业产学研、就创业走深走实,提升学院培养人才质量,学院党政领导、学工团队、专业教师和校友联络负责人始终与上海市各大金融行业知名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2023年学院就业工作团队累计走访就业目标企业近20余家,其中包括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浦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携程旅行、丽人丽妆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蚂蚁集团、上海长三角G60科创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走访中与企业就最新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联合培养、合作研究、校园招聘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积极推介学生前往合作企业实习实践,拓宽就业发展平台,提升市场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就业育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五、就业工作主要措施

(一)完善机制,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

继续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完善学院党政领导牵头,各系部、项目中心、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全员参与的“全员育人”就业工作机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定期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通报最新就业进展,多次召开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专题研讨就业工作,部署就业工作方案,协调推进就业工作稳步开展。

构建从大一到大四、研一到研三的差别化就业指导内容,根据每个年级自身特点邀请行业专业开展一对一咨询、现场讲座、线上训练营,帮助同学们尽早、较为全面地建立起个人发展规划意识。选派相关教师参与专业培训,提升其就业指导专业素质。积极争取校友、共建单位、教职员工、企业导师等多重资源,全员参与,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保障服务工作。

(二)一生一策,落实细致的就业指导行动

坚决落实“一生一策”,通过一对一谈话、年级会、问卷摸排等方式,动态掌握每位同学职业规划和求职动向,有针对性推送信息、进行就业指导、提供相关就业服务。部分同学存在就业进程受阻、就业压力较大等情况,甚至想通过“来年考研”、“延期毕业”等方式逃避压力。学院关心关注每一位同学,根据同学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心理状况较差),调动多方力量定期开展求职技巧辅导、求职咨询等精准化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其不断增强就业信心,提升就业能力。

举行系列就业指导活动,通过着力打造“朋辈育人课堂”和“职业规划讲堂”两大品牌课堂,运用一对一辅导、讲座、训练营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学生就业视野、提升就业能力。组织开展“线上谈心室”,邀请专业教师与毕业生进行一对一深入交流和就业指导。开展系列分享会,邀请头部证券公司资深HR、毕业校友、开展专题分享会;邀请优秀学生开展保研、留学、就业、考研等系列专场讲座。

(三)开拓渠道,探索适宜的院企联动形式

学院始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院企合作原则,根据学生求职行业、单位性质,立足学院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发动实习实践共建基地、校友企业、导师等多重力量,多方搜集就业需求信息,多角度开拓就业市场。依托专业背景、聚焦行业特色,学院先后与海通证券、蚂蚁集团、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外高桥集团、上海长三角G60科创经济发展集团、上汽大通、Factset研究系统公司、摩根麦肯立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瀚世咨询、上海芯迈微半导体有限公司、派诺市场调查咨询公、宁波银行、国金证券等多家行业内优质用人单位深入沟通,充分了解企业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精准对接。

在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学院于4月7日在松江校区成功举办上海外国语大学2023年就业/实习金贸专场双选会,共邀请用人单位50余家,提供实习和招聘岗位150余个,行业领域覆盖全,职业类别种类多,进一步满足了同学们多元化的就业需求。

 

(四)整合资源,打造完善的信息发布平台

多方抓取就业信息,通过年级群组发布目标单位秋招、春招信息,旨在通过搭建可靠平台、进一步集聚优质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在多样的信息中,尽快锁定针对性较强的求职信息,提升求职效率。

同时依托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官方公众号“金贸小职”,从生涯规划建议、行业概况分析到求职实用知识,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在潜力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其知识储备,助力学生成长。2023年,“金贸小职”公众号累计发布50余篇推文,内容涵盖大学生生涯规划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职来职往”栏目13篇,搜集整合专业相关实习、就业信息百余条;“生涯规划笔记”3篇,列举分享求职实用知识与行业简介;生涯规划月”栏目10篇,内容涵盖就业、保研、考研、留学四个针对本科生未来去向的分享,帮助同学们尽早确定目标、有序规划在校学习生活;“‘金’彩领航”栏目8篇,邀请到7位在专业学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不同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在校生代表与同学们对谈,讲述成长经历、发挥朋辈力量;市级校级优秀毕业生典型风采展示7篇,传递青春拼搏故事,展现学院学子风采;“琢玉行”活动访谈3篇,通过介绍不同线路的实地参访活动,帮助同学们了解最新求职就业信息。此外,还有年终总结、求职工坊等6篇,目前公众号关注已达1400余人。

六、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及职业发展教育的意见与建议

(一)聚焦思政引领,厚植爱国情怀

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成才观,践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到西部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进一步关注就业发展中的困难群体,摸清摸透其就业需求、就业条件以及困难原因,有方法、有针对地加强就业引导和生涯规划辅导,加大对其职业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力度,切实提高困难群体的就业主观能动性和就业竞争力,从而降低该群体的就业困难程度,实现稳定高质量就业。

(二)完善信息平台,完成角色转换

进一步深化“漫灌滴灌”相结合的求职信息发布形式,确保就业信息可以传递至需要的同学手中。“漫灌”即为“大面积推送”,多方抓取就业信息,整理推送、整合发布,重视就业信息时效性,形成动态精准的招聘日报、周报。进而依托公众号、官网、官方群组等渠道实现对毕业生的全覆盖,确保其始终处于就业市场最前线。“滴灌”即“精准化推荐”,在大面积覆盖的同时,针对同学们的个性化指导也应贯穿始终。针对就业工作的双选性,要明确把捉优质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同学们的求职意愿,充分发挥学院就业工作媒介平台的作用,向优质企业大力推荐高匹配学生,向同学们重点推荐高匹配职位,从而进一步集聚优质信息资源,提升学生与岗位之间的契合度,帮助学生在多样的信息中,尽快锁定针对性较强的求职信息,提升求职效率。

(三)洞悉市场变化,提升竞争能力

坚持做到“推两化、强两性”,增强就业工作的战斗力、组织力和凝聚力,从而根本上保障多重就业政策落在实处,作用于学生,能够提升其就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坚持就业工作全员化,坚决依托学院党政负责人牵头,各专业系部、项目中心、校友分会、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其次,要坚持就业工作专业化,立足学科建设和专业特色,开展行业专家讲座、校友访谈、学长学姐说等生涯规划活动,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方面的就业竞争力;要坚持就业工作全面性,在重点着力推进毕业年级就业工作开展的同时,重视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并且建立健全毕业生反馈机制,确保就业工作紧贴学生、围绕学生,全程参与育人培养环节;最后,要坚持就业工作持续性,如今市场“秋招”、“春招”的时间节点日益模糊,要摆脱“金九银十”等就业工作定式,深刻意识到就业工作已不再是阶段性工作,而是“多环同行”、“多轨并进”的贯穿性工作。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