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与创新高效对接:上海这一步怎么跨

发布时间:2018-12-01浏览次数:703

无论是货币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还是金融中心的升格,内生性的关键要素还在于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与金融要素的高密度集聚,尤其是全球企业的深度参与。只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广受国际认可的金融要素集聚平台与金融气质,一国的金融发展目标才可水到渠成。

为推动落实国家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开放承诺,近日,上海有关部门展开了拟挂牌企业的名单征集工作,要求被推荐企业在全球或国内行业地位突出,强调研发投入占收入比和已授权发明专利数,企业不限于盈利但收入应具有一定规模。相关工作组陆续成立,将重点培育推荐优质科创企业,建立科创板上市“白名单”机制。其他省市纷纷行动组织推荐科创板后备企业。预计,最快明年一季度将有来自上海、深圳等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数十家高科技企业在科创板挂牌上市。而据参与推荐的创投机构介绍,推荐企业所处行业集中在国家鼓励的航天军工、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医药等领域,行业内的隐性冠军最受青睐。

众所周知,在我国现有的四个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主板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以及新三板近年来各自面临一些发展瓶颈;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依然是股票发行核准制,而美欧成熟市场则普遍采取注册制。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对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与相关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册制的适时推出是资本市场发展的自然逻辑延伸。实行注册制,需要一系列匹配条件,尤其对信息披露与可监测提出了很高的标准,而与现有发行机制的有效衔接与逐步过渡则需要相应的时间准备等。因此,尽管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已有授权,这让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有了相关法律依据,但上海还是要立足于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在有效对标深圳创业板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市场的经验,酝酿设计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方案。

  以我国资本市场目前的实情,建立类似纳斯达克的成熟科创板说易行难,亟须良好的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尤其是建立相对成熟的市场发现机制,通过发行、交易、退市、投资者适当性、证券公司资本约束等新制度以及引入中长期资金等配套措施,增量试点、循序渐进,新增资金与试点进展同步匹配,在科创板实现投融资平衡、一二级市场平衡、公司的新老股东利益平衡,并促进现有市场形成良好预期,等等。显然,这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今世界的科技与产业发展正在发生不完全以政府规划为指标参照的变化,但是政府又必须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承担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职能:既要营造“积极不干预”的创新环境,又要以精准的服务对接技术变迁与市场变化的趋势,以便为有巨大潜力但苦于融资约束的创新型企业找到突破式发展的加速器。

  回顾纳斯达克的发展史,正是当年华尔街的一次偶然创新引爆了硅谷科学家和极具冒险精神的年轻人的创新与创富热情,才缔造了今日以英特尔、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等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企业方阵,才有了苹果、亚马逊等创造的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的市场回报。可以说,只有47年历史的纳斯达克把硅谷模式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诠释得淋漓尽致,是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要建设高效透明、机制健全、运行安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类似纳斯达克那样为高科技企业融资的成熟交易市场当然不能缺位。腾讯、阿里等科技企业之所以选择在港交所、纳斯达克上市,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以往中国内地相关市场发育程度不够。随着全球财富配置中心与资产定价中心呈现东移趋势,随着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加大和融资需求的日趋强烈,上海作为十万亿美元级别的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的集中地带,有责任、也有条件为中外高科技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化的上市条件,包括为中资概念股回归创造条件,加速新经济产业龙头的形成。上交所的国际化也将由于科创板的建立和发展而逐步得以实现。

  中国企业家从来不缺营商禀赋,科学家亦不缺创新冲动,而是需要能激活上述要素的营商与创新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营商环境可以理解为能够激活营商禀赋与创业积极性的公平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至于创新环境,需要的不仅是行政管理部门高效有序的服务意识,更需要所有参与主体对创新的高度认同感,对创新失败的某种宽容,当然也包括风险防范意识。

  从全球经济与金融的发展逻辑来看,无论是货币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还是金融中心的升格,尽管离不开政府对金融生态环境的深度培育,但内生性的关键要素还在于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与金融要素的高密度集聚,尤其是全球企业的深度参与。只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广受国际认可的金融要素集聚平台与金融气质,一国的金融发展目标才可水到渠成。

  现代金融是对一国(地区)科技、产出、创意尤其是财富配置与资产定价能力的全面“萃取”。金融与创新既是上海实现发展能级跃升的重要支撑,也是上海迈向全球核心城市进程中亟待强化竞争能力的关键领域。如何以制度化和市场化为基础,吸引优质企业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大限度激活创新禀赋,实现资本市场服务与科技创新需求的高效对接,中外市场各方正瞪大眼睛看上海这一步怎么跨。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

刊载于2018年11月30日的《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