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作性博弈构建中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发布时间:2017-03-09浏览次数:796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日前发布公告,认定自中国进口的卡客车轮胎并未对美国内产业构成实质损害或损害威胁。据此,美国海关将不对自中国进口的卡客车轮胎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商务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发表谈话,赞赏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能够尊重客观事实,做出公正裁决。这则消息在特朗普上台后中美经贸关系趋于紧张的预期背景下,尤显积极与正面。

众所周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逻辑框架下,美中作为全球仅有的两个经济规模超过十万亿美元的巨型经济体,如果没有贸易摩擦,那才是不正常的。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已经很久了,这使得中国很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发泄口。事实上,自2008年至2016年,美国发起和实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NTB)超过2250个,中国受到影响的有2067个,专门针对中国的NTB就有99个,而中国发起和实施的专门针对美国的NTB不到美国的一半。另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统计数据,美国自2008年以来发起的超过300项的“双反”调查中,有三分之二是专门针对中国的。

不过,相对于年双边贸易额高达5000亿美元的数字来说,美国去年针对中国产品共发起的总额为37亿美元的贸易救济调查,整体而言并未影响到中美经贸的大局。美国贸易当局当然十分清楚中美双边贸易格局中“顺差记在中国,利润落在美国”的现状,但中国持续对美保持贸易顺差,无论如何都意味着切割美国的红利,这使得美国有必要改变美中贸易失衡现象。而在没有找到有效的对华出口增长动力之前,在对华贸易中适当加点保护主义调料,或许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真实的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中,这种块状思维与零和博弈思维只会收到一时效果,是缺乏战略眼光的短视行为。在全球经济与贸易一体化趋势整体不可逆、全球价值链进入深度整合的背景下,基于产业分工深化与投资贸易规则变迁引致的全球投资贸易版图的演变,或将呈现区域板块竞合之后的某种趋同化。因此,笔者并不认为特朗普政府会真正抛弃自由贸易的信条,尽管自由贸易从来都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假命题。中美决策者非常明白,两大超级经济体一旦在贸易领域一旦出现体系性对抗,注定是没有最终赢家的“双输格局”。然而,摆在中美面前的尴尬现实是:尽管截至20171月,两国之间共有94项双边对话机制,尤其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以及中美商贸联合委员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功能性安排,为扩大中美经贸联系,深化双边合作,求解贸易摩擦难题,发挥了关键与建设性作用。美国甚至在20105月举行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表示将通过协商方式加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进程。另一具有指标意义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曾在奥巴马总统任期内一度接近达成最终协议。但随着TPP流产,BIT也随之进入停摆状态。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的单一贸易体,在迄今仍未达成正式贸易协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并保持双边贸易的良性发展,显然是亟需破解的高难度命题。

美中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早已是美国绝大多数财经和商界领袖的共识。美国商界领袖长期以来热切期待中美BIT协定对美国经济带来的福利效应。即便特朗普政府将这项重要谈判置于停摆状态,也无法回避中美双边经贸关系早已渗透到两国经济体系每一个角落的事实。另一方面,在全球既有贸易格局下,美中都无力独自主导全球贸易体系的变迁,合作性博弈就成为美中解决贸易争端与构建全球贸易新体系的优化选择。

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两大经济体,美中复杂且紧密的经贸联系是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基石。中美过去之所以致力于推进BIT谈判,其目标指向较为一致:即,中美两国的矛盾再复杂,也不妨碍两国携手放大共同利益,并在竞合中确立两国经济合作范式。因为无论是全球层面上的经济增长、金融市场稳定、贸易新规则重构,还是中美双边贸易失衡等诸多复杂经济问题的有效解决,乃至两国谋求全球经济再平衡,等等,都需要两国在寻找利益共同点的基础上,找到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进而为代表不同体制的超级经济体之间的有效合作提供参照系。如今,尽管中美双边经贸关系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但任何一方都没有做空对方贸易体系的绝对实力,在此情况下,通过赋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的实际执行力,或许是一条可行路径。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2016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