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汇率弹性把握政策自主权

发布时间:2017-03-08浏览次数:323

    人民币这次贬值是一次性校正


20158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声明,表示为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跌1136点,创历史最大跌幅。央行公布新规第二日,人民币中间价再贬千点6.3306

中国央行的上述之举,被国际舆论解读为疯狂之举,令国际投资者措手不及,很快在全球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产生联动反应。而站在风口的中国央行则比较淡定,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马骏发文认为,人民币中间价下调不应被解读为趋势性贬值。央行在其网站上也针对再降人民币中间价的行为做了详细解释:属于正常波动,不会持续贬值。因为中国实行的本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波动是正常的,呼吁市场对此客观看待。

笔者认为,姑且不论美欧日本和有关市场主体如何看待本次人民币汇率波动,单就人民币中间价的一次性贬值所产生的市场反应来看,中国让人民币币值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本身就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主动而为的一种政策调整。要说全世界操纵汇率最严重的国家是谁,明眼人都知道非第一金融强国美国莫属,而欧洲和日本不时启动的量化宽松政策,本身就是向国际市场上的大幅注水行为。只不过,所谓损人未必利己,时至今日,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并未在持续复苏轨道上行走。

有国际舆论认为今次人民币意外贬值是中国央行的一次精心策划行动,更是一次货币政策大冒险,其背后逻辑是中国经济增长乏力,诸多经济拉抬政策收效甚微,决策层意图通过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进而提振中国实体经济。并预言在全球资本回流潮加剧的状态下,人民币贬值将是大事件。而中国央行如果无法有效应对贬值的负效应,则恐怕得不偿失,等等。其潜台词无非希望人民币兑美元保持坚挺。

这就怪了,在美元不断飙升的背景下,如果让人民币币值持续保持稳定,那才是中国为他国不负责任经济政策埋单的愚蠢行为。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经通胀调整后的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走高3.6%,自2014年初以来已经上升10.3%。中国已经为保持本国币值稳定付出了相当大代价,今年7月份的出口同比下降8.3%。而由于人民币资产被普遍高估,使得资本外流现象严重,据估计过去15个月,中国资本流出高达5200亿美元。因此,从货币政策的逻辑来看,人民币的本次贬值是一次性校正,按照中国央行的说法,目的是在汇率中间件的计算中反映市场的变化。进一步的说,是要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化。所谓中国此举意在发动货币战争的耸人听闻之语,更多应该被视作一种舆论炒作。

笔者认为,在全球经济失衡状态短期内看不到根本性改变的大背景下,如果人民币一味保持稳定升值预期,只会以自我束缚本国经济竞争力为代价,来补贴国际产业和金融资本在中国的获益。中国不可以也不允许国际金融资本将中国作为博取持续高额收益的新兴市场。


整固实体经济乃当务之急


按照西方分析师的判断,如果中国要重振不断下滑的出口,将需要比本周二的一次性校正幅度大得多的贬值,例如一次性贬值10%,等等。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认为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非常需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支持。其实他们普遍忽视了只有有效汇率贬值才能提升出口的经验检验。李克强总理早就指出,中国并不希望看到人民币大幅贬值,况且像中国这样的巨型经济体仅仅靠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是不现实的。因为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会产生合成谬误的市场结果,最终会损害全球经济体系。

货币本身是其所衡量的实体经济价值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动态变化。人民币汇率保持一定的弹性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反映,无关全球货币战争。过去,中国一直被美国抓住人民币汇率的小辫子,动辄以中国低估人民币汇率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经济政策。而美国之所以在双边经济政策互动中如此霸道,除了美国仰仗其作为现行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的主导者的机制化霸权之外,另一重要依靠是美国的实体经济大幅领先于中国。如今,中国在制造业规模整体超越美国、贸易体量跃居世界第一之后,作为积极参与新一轮全球经济与金融分工的符号,中国力推人民币国际化,并取得了积极进展,这在既有主导国美国看来,是要动摇美元的主宰地位。因此,美国一方面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动海外制造业回流本土来整固实体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美元来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进而巩固美国的金融优势地位。而随着中国币值的升值、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以及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业的成本正大幅上升,假如不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升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升级,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中国实体经济的竞争力。而一旦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在美国完成,进而掀起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分工大洗牌,中国将在失去比较优势的同时又将失去竞争优势。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和贸易价值链的全面提升,中国将很快失去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有效支撑。而保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相对灵活性是中国经济保持活力的内生性要求。中国当然不能成为国际产业和金融资本低成本获益的乐园,更不可自缚手脚。只有掌握本国货币的定价权,才能保持本国经济政策的相对独立性。而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这是迈向产业与金融强国的基本前提。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201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