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之争,本质而言,是有关参与主体在全球产业与金融资本领域分工变化的缩影。中美两国企业入选全球500强数量的此长彼消趋势,的确反映了中国经济追赶美国的步伐在加快。但美国企业在高端产业领域控制权的地位,绝非中国同行短期内所能撼动。中国在稳步做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更应重视培育一大批能够入围世界500强的产业控制力型企业,这才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目标指引。
2015《财富》全球500企业排行榜日前出炉,中国(含港台)上榜企业数量实现了连续第12年增长,共有106家企业入围,中石化的全球排名较上年进步了一位,仅次于沃尔玛。这样,位列全球500前两位的企业分别来自美国和中国。美国已无法重现2001年的197家企业上榜的辉煌,今年共有128家公司入榜,较14年前少了69家。而在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中国企业数量已经领先美国,中国的3位种子选手是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美国的2位种子选手依然是巨无霸型的老面孔:沃尔玛和埃克森美孚;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德国各有1家入选,英国石油公司和大众公司分别占据了全球第6和第8的位置;排名第9的丰田,捍卫了日本作为全球第三经济大国的影响力,而在今日全球经济体系中依然独具特色荷兰与瑞士,各有一家企业占据全球之巅。
美中两国入选全球500企业的数量基本上反映了当今世界两个最大经济体的综合经济实力。不过从入选企业的结构来看,还是释放出很多值得中国重视乃至检省的信息。先从美中两国入选世界500强的各自排名前十的企业来看,美国排名前十的大企业中,4家为能源企业,4家为制造业企业,零售和金融企业各1家;中国排名前十的企业中,4家为金融企业,3家为能源企业,1家为制造业企业,另有1家来自建筑服务业。而在美中能源企业的角逐中,中国能源三强的利润总和也不及埃克森美孚一家;至于制造业企业,美国的4家企业分别为苹果、通用汽车、通用电气和福特汽车,中国只有来自台湾地区的鸿海1家,而且鸿海恰恰是苹果的代工企业,折射出美中企业在制造业领域的巨大差距;在金融投资领域,尽管巴菲特控制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在以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集群面前显得体积有那么一点弱小,但在其后面的是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等一批超级金融资本,尽管这些企业的营收规模不及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但其控制的资本规模尤其是其对全球金融定价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方面,依然大幅先于中国同行。也许在华尔街金融资本看来,目前排名第96位同时也是中国最具市场化的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或许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冲击力。
笔者更感兴趣的是此次入围全球500强的中国产业资本代表。大致有三类,分别为信息技术产业、军工产业和汽车产业。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华为的首席代表地位无可撼动,这家去年排名第285位的企业,今年的位次已上升至第228位,华为的全球营收在过去一年增加了79亿美元,达到467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净利润45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华为的中国区业务只占总收入的38%,意味着其海外市场业务早已超过国内业务量;在研发投入方面,华为去年投入了66亿美元搞技术研发,较上年增长了29.4%,占年收入的14.2%,这个比例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领先的。不过,华为的一枝独秀恰恰折射出中国同类企业的相对落寞与落后。我们也不要指望华为在通向产业之巅的路上一帆风顺。第二类是军工产业,这方面,以中国兵工、中航工业、中船重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为代表尽管其与波音等顶级企业相比,依然不在一个量级上,但其所孕育的赶超潜力,确是美欧同行非常重视的。不过上述中国企业亟需补课的,还是对前沿技术的大当量投入和产业化应用。至于汽车制造企业,与美欧日本同行相比,差距依然十分巨大。单从排名和营收规模来看,排名第60位的上海汽车,如今的年营收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全球老大的大众公司的四分之一,上汽45亿美元的净利润相对于大众公司的三分之一。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是:在上海汽车全年561.99万辆汽车销量中,德国大众旗下的品牌销量为172.5万辆,占据了30%的份额。余下的主要是美国通用旗下的品牌。换句话说,如果剔除合作汽车公司的产销量,上海汽车要入选全球500强根本没有可能性。整体而言,在国内排名第一的上海汽车,依然是欧美顶尖汽车企业的代工厂。至于同样入选500强的北汽和广汽,与上汽的情况基本相同。从这个角度来说,排名第477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更具产业价值,或许在上汽看来,吉利生产的自主品牌汽车比不上它生产的德系和美系车,但吉利的草根精神却值得上汽、一汽等国家队学习,况且吉利还有沃尔沃这个王牌,李书福能够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以迂回战术拿下沃尔沃,显示其高人一等的产业智慧与品牌运营战略。
《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之争,本质而言,是有关参与主体在全球产业与金融资本领域分工变化的缩影。中美两国企业入选全球500强数量的此长彼消趋势,的确反映了中国经济追赶美国的步伐在加快。但美国企业在高端产业领域控制权的地位,绝非中国同行短期内所能撼动。中国在稳步做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更应重视培育一大批能够入围世界500强的产业控制力型企业,这才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目标指引。
或许用不到5年,美国就将世界500强排行榜第一大国的位置让给中国,但即便这一天真的来到,中国企业也不应有骄傲的资本。如若没有基于领先技术并整合金融服务和品牌运营的综合性竞争优势,中国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再多,也只具备数量上的意义。而如果能够培育出30家类似华为这样的企业,也足以保证中国成为产业强国。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2015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