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路径”研讨会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1-07-16浏览次数:750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如何更好地迈上现代化新征程,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2021年7月13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展的“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路径”研讨会上,受邀的各位学者及专家就加快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研究、新发展格局下的双向开放与全球价值链重构、“一带一路”建设、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RCEP框架下东亚区域产业链的重构与中国对策、全面对外开放与我国拓展贸易多元化、中欧班列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专业教学部主任宋世方教授主持。开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教授致辞章院长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莅临上外指导,接着阐述了本次会议的背景,有关问题研讨的必要性与现实需求,然后介绍了学院的专业和学科建设与发展、拔尖经济金融与管理人才培养的经验与路径。章院长从上外底蕴与历史厚度开篇,详细回溯了国际金融贸易学院自1984年起从孵化的国际贸易专业到如今拥有四个本科专业一个应用经济学一级硕士点、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生招生方向的发展轨迹。

上午,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开放经济研究方向首席专家张二震教授主持主旨演讲。

天津市社科联副主席、南开大学原副校长、南开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中心讲习教授、中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佟家栋教授发表题为“加快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研究”的主旨演讲。佟校长从规范性、制度性开放提出问题,在回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历程之后分析了自贸区、自贸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之后佟教授就如何进行改革给出了建设性政策建议,提出了具体实施举措:深化改革开放,在“双循环”新格局下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适应全球化的高水平制度开放;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制建设;尽快形成权力下放,同时建立制度化的容错机制;坚持自贸试验区各自优势,避免形成趋同化;以分工形式鼓励各自贸区、自贸港开放冲击,比如风险防控经验分享。佟教授认为国际金融贸易学院专业建设历史悠久,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化培养视野,紧贴国家和国际需求,高度认可了上外国际金融贸易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成果。

第二场主旨演讲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教授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研究员发表“新发展格局下的双向开放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主旨演讲。沈所长认为,从全球城市到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代表的空间单元竞争,再到以国家整体竞争的变化趋势,使得双向开放中的内外部开放重点在渐进路径中发生改变。从价值链角度来看,从全球化联系到区域化闭环,对全球价值链布局的目标顺序带来重大改变。疫情常态期、全球化回落期和中美关系质变期的“三期叠加”,对双向开放中的全球价值链布局的风险敞口带来复杂影响。因此,当前更高水平开放、更为安全的开放和更加自主、主动的开放,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先和重要关注方面。最后,他对中国构建全球价值链提出了一些非常值得关注的视角:提升中国全球价值链的中心节点位置;形成国内国外更合理的平衡约束关系;重视全球价值链的近岸和在岸布局;等等。

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于津平教授发表新形势新格局下‘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演讲。于院长首先讲到在新形势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问题,其次探讨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机遇。最后,于教授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建议:要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保持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安全、致力高科技技术突破;进一步扩大国内开放,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合作态度分化,处理好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坚持绿色、廉洁、可持续原则。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陈淑梅教授“‘一带一路’视域下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国方案”为主题进行汇报:我国要建设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必须处理好一些基本关系;RCEP的建立不仅使包括中国在内的成员国获益,且一定程度上能部分抵消CPTPP等巨型贸易协定的负面影响;CPTPP通过高标准的边境后新规则正彰显双重性,我国需要审时度势,尽早加入;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正迎来新时代

下午,第一场主旨演讲由佟家栋教授主持。

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为付教授分享了“从中国近代开放史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的演讲。张为付教授从近代中国开放的历程、中国三次开放的结果及中共的使命与担当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他总结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张二震教授发表“RCEP框架下东亚区域产业链的重构与中国对策”的主旨演讲。首先张院长就全球产业链趋势加以解读,目前全球产业供应链呈现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数字化、服务化的五化趋势。之后张教授对RCEP制度框架和东亚地区产业链融合进行了深入阐述。关于中国应对东亚产业链重构,他提出了积极参与产业链重构、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地区经济地位等多方面的应对之策。

第二场主旨演讲由张为付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国兵教授发表全面对外开放与我国拓展贸易多元化的主旨演讲。沈教授从动因、路径和面临的挑战视角进行了阐述。首先,基于经济增长压力、贸易摩擦风险,分析了我国为何推动全面对外开放和贸易多元化问题。其次,提出贸易领域内需要推动全面对外开放和拓展区域(市场)多元化、行业多元化、产品多元化;投资领域内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双向投资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国际国内市场空间,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加强人文社科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最后,面对挑战,沈教授提出我国需要直面摩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长大的烦恼”;审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管控好分歧,增强互信合作,在竞争中积极共建中美“共生共赢”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赵红军教授中欧班列、道路通道性与国际国内双循环为主题,提出2011年开放的中欧班列和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里程碑,并对中欧班列对双循环的影响进行了学术探讨。经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和一些实证理论模型分析,赵教授提出:中欧班列的开通对促进城市的外循环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中欧班列的开通对城市外循环的影响呈现西升东降的态势。从调节机制看,在中欧班列的影响下,国际循环的发展对国内循环也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闭幕式上,陈淑梅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发言。她对本次参与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和学者表达了由衷的谢意。此次研讨会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视角讨论开放,从被动到主动、单向到双向,各位专家从学者视角为今后我国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解析了历史逻辑,探讨了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