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之一:情系移民生活

发布时间:2007-07-03浏览次数:294

  众所周知,三峡移民问题是我国的百年大业。那些顺应国家号召,“舍小家,为大家”的移民现在生活状况到底如何?他们能否在新的土壤开创新家园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和深深的思考,上外金贸社会实践小组一行15人7月2日到达了重庆。由重庆电视台牵线搭桥联系到三峡移民区巫山以后的具体考察单位,对队员们以后的调查有很大的帮助。

  情系移民生活

  三小时车程三小时船行辗转向三峡最大移民区巫山挺进。

采访移民社区主任

  在巫峡镇净坛社区党委书记的介绍下,我们对当地移民生存现状及移民工作开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提到‘基本完成移民迁建主体任务’――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要求,基本完成三峡库区移民迁建的主体任务,库区产业发展明显提速。”书记还介绍,“巫山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盘强劳务经济做大优势产业’的战略,结合全县实际,努力构建以劳务经济和黄(烤烟)、黑(煤炭)、绿(旅游)“三色经济”为支撑的“1+3”县域经济新格局,走出一条具有巫山特色的富县之路。”在座的同学认真记录,踊跃发问,得知三峡移民可分为城市农业移民、战地移民、下岗农业移民。当地政府把移民生活状况改善,就业问题,建立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等都放到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而建设职业学校,加分政策都体现了对移民子女教育的重视,也把“群众利益无小事”落实到实处,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上而下地贯彻统一。与此同时,产业空虚化,最低收入保障水平低(155元/月)等问题还是萦绕在政府心头,应该说,三峡移民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转移,安置,发展适应,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在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净坛社区,这个社区中的移民大多以“老弱病残”构成,因此比较特殊,需要政府,社会更多的关爱。5年来,不懈的社区环境建设让我们看到树木葱郁参天,无处不在的绿色把小区装点得分外清新,书记弯腰指着一排小树说“种这排小树就是为了防止小孩玩耍掉到深深的沟堑里”,小区的楼沿山而建,高低错落,从一幢到另一幢都要上下几处台阶。几个转角后,我们来到一户城市居民移民户,年过古稀的爷爷奶奶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们是2002年搬入社区的,居住条件上,相比于以前的瓦屋,现在一梯两户的公房有了很大改善,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低保,但是飞涨的物价和高昂的医疗费用让年迈的二老有些承受不住,针对这个问题,书记指出完善医疗制度的计划――建立医院到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医疗网络,推行“医疗互助”合作医疗,每户10元,类似保险的性质,并且已经在小区实现70%。总的来说居委会的工作让人民大众感受到了“执政为民”的温暖。

与接受采访的移民合影留念

  通过短暂的参观,采访,可以真切得感受到当地政府、居委会对移民工作的重视,也了解到一些移民的生存现状,各方面生活条件的进步是很明显的,应该说,解决安置移民,发展移民区经济任重而道远,保证移民和谐生活,协调与政府关系也是构建整个和谐社会重要的环节,从路边嬉戏的孩子爽朗的笑声中,我们相信,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