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之三:魂牵重庆

发布时间:2007-07-08浏览次数:290

  在由大昌回重庆的船上,我们有幸游览了著名的小三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提到重庆,除了享誉世界的三峡、闻名全国的火锅、更有一段光辉的历史,多少年来“红岩”的故事被多种艺术形式作为载体被人们熟知;而今她更以其不朽的精神和永恒的生命力凝聚和感召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在回到重庆的第二天,我们考察队来到了红岩革命圣地,参观了渣滓洞、白公馆。烈士群雕、烈士塑像、大型浮雕,以及精美的大型壁画,烈士诗文碑林,似乎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使我们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瞻仰烈士们的牢房,略晓烈士的伟绩,超越时空与烈士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歌乐山位于重庆西北郊,整个歌乐山由一种红色岩石组成,这种岩石象钢铁一样坚硬,当地的人们又叫这种岩石为“红岩”。顺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进入渣滓洞,呈现在眼前的是阴森、恐怖、带有杀气景象。四周的碉堡、暗哨、铁丝网令人觉得阴森恐怖。在大院的墙上写着反动标语,时刻想瓦解革命人士的意志。院中的牢房是3米见方的小屋,潮湿、阴冷。从墙上的照片可以看出住10人左右,屋中唯一通风的地方是那个巴掌大的窗户,手指粗的铁条插入其间。

  在二楼的一间牢房时,一面“五星红旗”映入眼帘,这就是江姐绣的五星红旗。当他们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喜讯后,相互告诉给狱友。由于牢狱与世隔绝,他们凭自己的想象,绣了这面红旗,并畅想未来,可以想象当时他们是多么的激动。

  走过一条长廊,来到最恐怖的刑房。看到生锈的刑具,眼前浮现出敌人的狞笑和革命英雄面对酷刑一笑而过的坦然。纵有多少酷刑摧残的只是革命者的身体,想在精神上击跨革命者是万万不能的。敌人的无奈,更坚定了革命者的信心。

  进入侧面的二层小楼,一支铅笔吸引了我们,下面是一幅画着飞机的画,原来这是小萝卜头学习的地方。由于牢内艰苦的环境,使他头大身小,所以大家叫他小萝卜头。在他该上学的年龄,在狱友们的帮助下,小萝卜头开始在黄显生将军的牢房里上学了,识的第一个词是“中国”。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多么可怜的孩子啊!出生不久就来到了人间地狱,在经历了8年牢狱之后,最终还是死在了敌人的刀下。

  仰看烈士的事迹和尊容,俯首他们的遗言和遗物,我们的心被一种无形而伟大的力量所慑服。

  重庆印象由此变得更真更切。

  尾声

  这个七月,我们不惧酷暑,来到了“火炉”重庆,走访了巫山考察移民生活状况,来到了大昌了解移后代的教育问题,在小三峡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在渣滓洞,白公馆接受了精神的洗礼。

  七天不长,或许在我们脑海里的只有片段的记忆;七天不短,因为沉淀之后,在我们心底留下的,都是太多太多的回味与感悟。
社会实践由此进入尾声,但这只是我们走向社会的开始。

  梦绕重庆,情系移民生活,心连移民子女教育,了解国计民生,实现了本次实践的真正价值,也为多彩的大学生活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轻的心,在青春的诗页写下一句对白: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