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之山可容沪港两虎

发布时间:2012-04-14浏览次数:457

 

    中央规划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某种意义上预示着上海已被国家定位成与纽约、伦敦比肩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样,在中国的金融版图中,作为长期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无法避免来自上海的竞争乃至挤压,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进则退。而且一向嗅觉灵敏的港人已经透过上海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咄咄逼人之势。因此,尽管最高决策层以及沪港两地领导人都在尽力打消这种顾虑,但若香港缺乏来自国家的力挺,未能实现沪港之间有效的金融分工,则沪港之间的金融资源争夺极有可能给区外的竞争对手造成可乘之机。对此,决策层不可不防。
 
上海加速找回昔日感觉
 
  70年前,上海的金融实力完全盖过香港,当时的上海,不仅是中国的金融之都,更是远东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而香港充其量是一个二流角色。但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内地资金和金融人才涌向香港,为香港金融业的起飞奠定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随后20年,香港迅速成长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融资场所之一,而上海基本上处于无声无息状态。近10年来,随着上海在中国经济布局中的地位日渐凸显,上海加大了金融业的复苏步伐,在短短几年内就创造了新中国金融史上的一个个第一,把北京、深圳等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目前,上海已初步奠定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成为金融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内地城市,拥有国内最齐全的金融交易场所,形成了涵盖货币、证券、黄金、期货、外汇、保险市场的层次清楚、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陆家嘴和外滩金融街已经成为中外金融机构最密集的金融圈,方圆不到3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聚集着上百家中外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而且密度还在不断增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加大了扩张胃口,计划在巩固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重现昔日辉煌。而今,在纽约和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因受金融危机冲击而可能式微的情势下,上海迎来了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在全球金融城市中分工地位的时间窗口。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关于上海推进“两个中心”建设的《意见》的出台以及上海相关配套实施意见的渐次落实,上海可以说迎来了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经济结构战略升级的“黄金十年”。如果上海能够充分把握这段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消除制约金融中心建设的要素瓶颈,则未来十年,上海不仅将奠定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核心地位,而且非常有可能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取得战略性突破,进而成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分工的“种子选手”。
 
  当然,尽管上海为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已经付出了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基本框架也已浮出水面,但在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几个关键性指标,例如货币自由兑换、金融市场发育、技术流和信息流的优化配置以及有效的政府监管等方面。上海有的是身不由己,有的与纽约、伦敦相比尚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上海能否如期实现国家赋予的战略目标,既有赖于中央的政策支持与兄弟省市的分工配合,更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上海能否在金融发展与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有效解决上述约束瓶颈的金融发展道路。
 
  由此观之,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本钱是来自于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而这正是香港暂时缺乏的。尽管我们注意到,香港回归以来,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加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同时也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来促进内地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为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在投资、贸易和金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惠及香港的有效措施,包括建立两地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支持香港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鼓励大中型国有企业赴港上市,支持内地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等。另一方面,为了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中国人民银行加快了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步伐,力争将香港建成人民币国际化的桥头堡,并于今年4月8日,决定在香港和广东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香港人民币业务的不断发展,在深化两地经济金融合作的同时,也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香港能否捍卫现有地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香港依然大幅领先于上海。在最新的“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中,香港以87.6分高踞榜首,当选全中国最具竞争力地区。评选机构表示,虽然上海的本地生产总值有可能超过香港,但香港作为成熟的经济体系,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会因此动摇。并认为上海的发展并不会取代香港的地位。相反,两地会共同发展,成为两个金融中心,而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亦不会因上海的崛起而动摇。但是面对上海实实在在的挑战,香港固有的优势,例如完善的法制和金融监管制度、货币可自由兑换、简单低税制,以及安全的居住环境等,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消减。而金融中心是20年来香港傲视亚太的最大资本,失去这个优势将极大降低香港的竞争力。所以,面对上海金融业的崛起,港人感到紧张自在情理之中。也正如此,香港自97回归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巩固金融中心地位的政策措施,如加强创业版的建设,发展衍生产品、吸引大型公司于香港设立总部,以及吸引各地人才来港居住,等等。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强化本港的竞争力,保持与新加坡之间的力量对比;另一方面也有抵御来自上海的无形竞争的意味。因为香港金融一旦失去对内地的影响力,则它的存在价值将减少一半;而它一旦失去大陆这块腹地,则其抗衡新加坡的最大王牌将不复存在。这一点,香港是看得非常清楚的。所以香港金融界近年来普遍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以期利用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机制、经验和技术优势在大陆国企改革与西部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巩固作为内地融资中心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赶在外资金融势力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之前跑马圈地,避免可能来自内地和国际的“双重夹击”。
 
  另一方面,香港广受认可的金融气质是上海暂时难以比拟的。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出现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除了区位优势、营商环境、管理效率与实体经济依托之外,还需要高度国际化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被国际金融界广泛认可的金融气质。多年来,伦敦和纽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金融中心,与其基于诸多因素形成的别国难以匹敌的金融气质密切相关。而东京始终难以进入国际金融中心的顶层,其相对封闭的金融市场固然是一个约束因素,但日本自战后以来在国际经济领域过于精明的表现,也是国际金融机构不愿支持东京作为世界顶级金融中心的重要原因。相形之下,香港似乎更具金融中心的气质,它拥有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多年来形成的与现代金融发展相适应的有效、公平、透明的制度体系,是香港傲视周边的重要资本。只是小岛型经济的香港(同级别的还有新加坡)无法像伦敦和纽约那样拥有国家的鼎力支持。
 
金融一山可容“沪港”两虎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中央对沪港金融发展的政策架构,就会发现沪港之间或明或暗的金融之争根本不必夹带血腥味。十年前,包括朱镕基在内的中央领导人多次表示,上海的发展不会影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现有地位,中国不应只有一个金融中心,香港仍然大有可为。如今,温家宝在回应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对香港的影响时表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是靠指定的,而是要靠市场竞争的。的确,香港拥有区位优势,有金融经营的历史,与国际金融间有广泛沟通,而且有完备的法制和训练有素的人才。回归之后,香港实际上既是国际金融中心,又是华南地区的国内金融中心。这种相对稳固的地位是上海在短期内难以撼动的。另一方面,随着外国对华投资策略的演变,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外资金融机构的融资、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将成为中国引进外资的重要形式,香港显然可以在这方面继续发挥作用。当然,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仅有香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将上海的作用放大,使其与香港形成南北呼应,最终将沪港打造成大中华金融圈的两大集团军。有专家指出,沪港金融业应该相互协作,双方应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分工,比如上海以现货产品为主,香港以衍生品为主,各司其职。这样,南可俯视东南亚,抑制新加坡,北可胸怀东北亚,抗衡东京、汉城,进而比肩纽约、伦敦,从而在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