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就到了6月、进入了初夏,长达数月的国内疫情终于基本得到控制,形势正在好转,然而疫情中受影响的企业的复兴之路却没那么容易。幸运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给困境中的外贸企业带来了转机;近期上海交响乐团复工,希望通过音乐唤起人们的信心。疫情之下,科技与艺术各放异彩。
一、大数据,人工智能助力外贸企业转型
受海外疫情影响,广东聚纤缆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外订单遭到腰斩,线下获客基本无望,销售人员无法通过面谈传递产品价值,这对业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家针对2B类的光纤光缆生产、销售企业,外贸转内销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通过销售团队精准找到适合企业的客户。
2016年创办的探迹科技,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为2B类企业提供从线索挖掘、商机触达、客户管理到成单分析的全流程智能销售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智慧化销售。聚纤缆搭建智慧化销售体系后,每天新增十余个客户,每月贡献订单超5万元。
数字化工具显著提高了销售人员的效率。以寻找线索为例,原本需要10天左右的线索寻找工作,通过数字化工具仅需要10分钟,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疫情对整个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带来影响,催生出不同形态。目前数字化成为了多数企业更愿意尝试的方式。
二、多公司负债运营,院线回笼补血尚无定期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A股31家影视类上市公司中有过半数的公司净利润为负数,而影视巨头华谊兄弟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其2020年一季报显示,这一季度亏损仍在持续,已达1.57亿元。
影视作品融资链怪象:目前影视公司融资非常困难、现金流吃紧。独立电影人、上海圣舍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向凯认为,这是投机资本炒作后的一地鸡毛。“大多数影视作品还是以圈钱为主,而不是作品为主,有利可图就可以拿钱,没利可图资本跑得比谁都快,之前出过的一些‘暴雷’事件都是因为资本的原因。”
影视融资仍在寒冬——
院线回笼补血尚无定期:对于影业的复苏,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院线无法开业。那么为何许多电影人不选择线上上映加速回款?原因在于创作者在制作电影时,本就是为了大屏幕、院线而做,小屏幕是不能实现制作者的预期效果的。所以大部分能够承受得住资本压力的片方,还是在等待在院线正常上映。这也是电影人的一种坚持。
三、全球音乐家“集体失业”,上交率先复工
在很多国家的剧场还在关门、演出还遥遥无期时,国际交响劲旅上海交响乐团宣布了近期即将复工演出,这为古典乐坛点燃了希望、打了强心剂,海外音乐家纷纷向音乐总监余隆发信道贺。
2003年非典最严重时,余隆带着大提琴家王健和东京爱乐乐团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了一场,轰动一时。“这次疫情更严重,是全球性的。”前不久,余隆和大提琴家马友友深聊了一次。马友友感觉,舞台和观众之间的那种亲密关系很难再回来,因为疫情让国家之间、城市之间、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有了距离,所有距离都在拉开。“这是事实。”余隆坦诚,真正能把大家重新聚拢在一起的,还有艺术,因为人和人可以在艺术里互相被感动。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