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卷 | 遗世而独立

发布时间:2018-11-02浏览次数:58

原谅冬天的寒冷,原谅冬天的荒芜,只有冬天会下雪。

 本月执卷主题   


遗世而独立

 湖心亭看雪

明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张岱其人

张岱生于明末一户官宦世家,年少时生活优裕,形容自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骏马”,“好华灯”,“好梨园”,“好古董”,爱好多且精通。同许多明末文人一样,愤世傲俗,在玩赏流连中追寻生活意趣。

明清易代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用笔抒发悼己伤怀和故国之思。“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自为墓志铭》中,他这样描述自己潦倒却仍与文字相伴的的后半生,坦诚且真实。

他的《夜航船》包罗万象,使人读到他喜爱一切后的才情百斗。他以三十年之力作成《石匮书》及其后记。“每欲引诀,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这种拷问在后半生折磨着他,让我想起太史公完成《史记》时相似的的心态,既想为尊严和道义而殉亡,却又在完成自己事业的坚定理想中生存下来。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从这个角度而言,幸运的大概是能欣赏的他的作品的我们。我觉得他很像现实中的贾宝玉,阅尽繁华后去承受生活并不美好的一面。在颠沛流离中回忆热闹的过往,又多一种回不去的辛酸。可贵的是在不幸中仍能坚持理想与信念。以笔为马,一苇以航。

二、漫谈所感

 

雪后“人鸟声俱绝”的西湖,山水融为一体,“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极宁静和纯粹的世界,无人打扰,空明澄澈。被巨大的孤独感环抱着,享受独处,与自己对话。乘小舟驶入湖心,“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惊叹之外是如遇知音的欣喜。

高三时一个冬天的早晨,我仍在朦胧中开始新的一天。推开楼门,眼前的雪景让我讶异。夜与日的交接的时分,街上行人很少。世界银装素裹,在这一刻极为安静和纤尘不染。雪白的大地和深灰色的天空之间弥漫着隐约可见的雾气。空气中小的冰晶让人在呼吸间觉得清新与寒冷。“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此刻的感受。北方的风吹在脸上让人觉得干涩,但我仍放慢一些脚步希望能将这一刻稍微拉长。

似乎觉得那种被习题和试卷纠缠的生活暂时地离我远去了,忽然感到广阔的世界中自己的渺小,觉得一些事情是无法预知和把握的。心中有些坚固的东西似乎被冲刷得松动了,更加开阔。

有时候我觉得文学的意义大概在于此了,虽然我从未见过西湖的冬景。但在某个特殊的时刻,我与作者以这样奇妙的方式联结起来,共同拥有某些相似的情感。就像《兰亭集序》中说的那样,“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