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需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
——《撒哈拉的故事》
十月执卷主题
孤独
叁
无法改变的,学会去享受
一、关于本书
《撒哈拉的故事》是台湾女作家三毛以沙漠为背景抒写的一系列随笔。因为一种独特的缘分,三毛与荷西来到撒哈拉沙漠开始新的生活。荒凉单调的沙漠不乏艰苦与危险,三毛努力适应并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以自己的视角将生活的故事娓娓道来。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准确的描写与真挚的情感让其对读者极富感染力,虽不求深刻却依然引人深思。
二、关于作者
三毛,英文名Echo,幼年时因老师的体罚而休学。后来学习绘画,开始了在欧洲的游学生活。在经历了几段并不如意的感情之后,重遇执意等待她六年的荷西。二人来到撒哈拉沙漠定居,结婚。生活的美好亦激发了三毛创作的灵感。后荷西因潜水逝世,不想留在伤心之地的三毛回到台湾,开始以演讲和写作为中心的生活。后于医院中去世。
三、关键词
1.一意孤行
“他知道我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女子,我是不会改变计划的。”
无意间翻阅的《国家地理杂志》让三毛从此与撒哈拉沙漠结缘,她形容那种感觉是一种“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这种几乎被周围人视作笑话的情怀终在三毛的执意坚持下成为现实。寂寞的大风吹过无际的黄沙,天高地远,一切渺然。此刻的三毛大概会觉得自己一切固执的坚持都是值得的,尽管前方的路仍然并不明晰。
2.为琐碎所累
“那一阵,我像个受伤的野兽一样,一点小小的事情都会触怒我,甚而软弱的痛哭。”
在终于触摸到想象中的诗意之景后,三毛必须适应的是生活环境的恶劣和与当地人的相处中彼此不同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的磨合。灼人烈日下面红耳赤地提着几十斤重的淡水回家,汗如雨下,脊椎疼得发抖;被炭火的烟熏得直流眼泪;没有书报,电视与收音机,仿佛与文明世界隔绝。
她还需面对与“芳邻”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与观念,邻居们利用她的和善频繁地向她借东西,相反却难以伸出援助之手,种种举动令三毛无可奈何。琐碎的一切是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的苟且,而忙碌辛劳后仍然记得诗和远方是件多困难的事情。
3.亦遭劫难
“夜来了,我点上白蜡烛,看它的眼泪淌成什么模样。”
曾为寻找化石,三毛与荷西在深夜的沙地中贸然前行,荷西深陷泥沼难以挣脱,而三毛满怀希望等来的却不是施以援手而是心怀不轨之人。在这深受死亡威胁的几个小时中,一切的寒冷与恐惧均被抛至脑后;亦曾因误拿了神秘的符咒,三毛受尽千百般痛苦的折磨。而最终幸运的是每一次的劫难都化险为夷。在远离家乡的陌生国度,生活对异乡人总会有些因并不知情而带来的意料之外。在无助的孤独中,漂泊者只好无可奈何地承受这一切,而自己才能是自己的摆渡人。
4.于孤独中寻乐
“我并不气馁,人,多几种生活经验总是可贵的事。”
依然保留的对生命的热情让三毛在荒蛮沙漠中亦可与苦中寻乐。家人寄来珍贵的中国菜,她亲自下厨烹饪,告诉荷西粉丝是被冻住的春雨。她充当赤脚医生,还真的凭借一些简单的药方起到了疗效。她怀着对当地风俗的好奇去看这里的女人如何洗澡。她同荷西为补贴家用去捕鱼,最终却以啼笑皆非的方式结束这个并未获得收益的故事。一点小的乐趣可以被无限放大,而面对挫折亦不会因此气馁,身处孤独依然能从中寻乐,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在我看来是极可贵的生活哲学。
四、结语
“好在,别人如何分析我,跟我本身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也许三毛孤独的源头正来自她不愿庸庸浮于尘世的自在洒脱。她文字中的轻快自然,让人觉得舒服与亲切。她在困境中仍未被磨平棱角,依旧保持着生活的趣味与本真。虽身处在孤独仍能寻得乐趣。我欣赏这种乐观,就像《荒山之夜》的结尾,死里逃生之后:
“‘三毛,还要化石吗?’荷西呻吟似的问着我,‘要。’我简短地回答他。”
简短但有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